隨著現代人生活節奏加快,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質疏鬆等在香港愈來愈普遍。許多患者除了接受正規治療,亦希望透過保健品作為輔助,提升生活品質,減少病情惡化風險。保健品市場日益多元,從抗發炎、抗氧化到調節血脂、血糖,針對不同慢性疾病的產品層出不窮。本文將深入探討保健品在慢性疾病管理中的角色、類型、使用原則及常見誤區,協助讀者建立正確健康觀念。
保健品在慢性病管理中的角色
慢性疾病管理不再局限於藥物治療,越來越多患者關注日常飲食、運動及保健品的協同作用。保健品能夠在慢性疾病管理中發揮輔助作用,協助調節身體機能。例如,魚油中的Omega-3脂肪酸可減少細胞發炎反應,改善心血管健康,適合高膽固醇或心血管疾病患者。日本保健品在這方面亦有不少針對性產品,深受香港消費者歡迎。對糖尿病患者而言,綠茶萃取物中的兒茶素可促進代謝並降低發炎指標。這些保健品雖然不能取代藥物,但可作為日常健康管理的輔助工具,提升整體生活品質。

主要類型與科學實證
薑黃素被證實可減緩關節炎及慢性發炎,對中老年人特別有益。綠茶兒茶素除了抗氧化,亦有助體重管理及降低糖尿病風險。此外,褐藻醣膠、藻褐素及左旋肉鹼等配方,經人體臨床試驗證實,能輔助改善糖尿病、心血管及腎臟功能,且長期服用安全無明顯副作用。
使用原則與安全性考量
選擇保健品時,建議根據個人病情及醫師建議,避免盲目跟風或過量服用。應留意產品成分、劑量及來源,特別是慢性病患者,需注意保健品與藥物的交互作用。有些成分如魚油、維他命K等,可能影響抗凝血藥物的效果。慢性病患者應於專業醫療指導下使用保健品,並持續監測身體反應,確保安全。
骨質疏鬆怎麼改善也是不少長者關心的議題。根據部分研究顯示,骨質疏鬆的進展可以透過適量運動及均衡飲食中的含鈣食物攝取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配合適當的營養補充品,如益生菌可能有助於骨質健康,但目前尚無確鑿證據證明骨質疏鬆能完全逆轉。

常見誤區與正確觀念
不少人誤以為保健品可「速效」或「治癒」慢性病,甚至以保健品取代藥物治療。事實上,保健品只能輔助改善身體狀況,不能完全取代正規醫療。亦不建議同時服用多種保健品,以免身體負擔或產生交互作用。選擇具科學依據及安全認證的產品,並拒絕誇大宣傳,才是明智之舉。
保健品並非萬能,配合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定期健康監測,才可發揮最大效益。例如,糖尿病患者應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取,心血管疾病患者需減少飽和脂肪。合理使用保健品,有助慢性疾病管理與生活品質提升。建議患者與醫療團隊合作,根據個人身體狀況,制定合適的健康管理方案。選擇保健品均應以安全、有效為原則,結合良好生活習慣,才能真正發揮保健品的輔助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