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前血液檢查是孕婦定期產檢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旨在及早發現潛在健康問題,保障母嬰安全。醫護人員會於首次產前檢查時,為孕婦量度體重、血壓、測試尿糖與尿蛋白,並安排多項血液檢驗。這些檢查不僅有助評估孕婦本身的健康狀況,亦能預測胎兒可能面臨的風險,為日後的產科管理提供依據。

常見血液檢查項目概述
常規產前血液檢查項目包括血型、Rh因子、血色素、平均紅血球容積、德國麻疹抗體、乙型肝炎抗原、梅毒抗體及愛滋病病毒抗體。血型檢查有助於生產時若需輸血能迅速配對,Rh因子檢查則針對Rh陰性孕婦,預防母嬰血型不合導致的胎兒溶血性貧血。血色素及平均紅血球容積能篩查孕婦有否貧血或攜帶地中海貧血基因。德國麻疹抗體檢查則評估孕婦對德國麻疹的免疫力,預防胎兒畸形風險。
傳染病與遺傳疾病篩查
乙型肝炎、梅毒及愛滋病病毒抗體檢查屬於產前傳染病篩查重點。帶有乙型肝炎病毒的孕婦有機會在分娩過程中將病毒傳染給嬰兒,故如檢驗呈陽性,初生嬰兒須於出生後即時接種疫苗及免疫球蛋白,以減低感染風險。梅毒及愛滋病病毒感染亦可經母嬰傳播,及早診斷及治療可有效減低胎兒受感染的機會。此外,部分醫療機構亦會建議孕婦進行地中海貧血基因檢查及非入侵性產前染色體篩查(NIPT),以評估胎兒是否有染色體異常。

特殊抗體與基因檢查
除常規項目外,部分孕婦或因個人及家族病史需進行特殊抗體檢查,如弓形蟲、巨細胞病毒、單純疱疹病毒及人體微細病毒B19等。這些病毒若於早孕期感染,可能導致胎兒嚴重先天性畸形或流產。隨著科技進步,現時亦有非入侵性胎兒DNA檢查,透過孕婦血液分析胎兒游離DNA,評估唐氏綜合症、愛德華氏綜合症及其他染色體疾病的風險。
檢查過程與注意事項
產前血液檢查一般於懷孕初期進行,抽血時需保持空腹或按醫護人員指示。部分檢查如糖耐量測試則需於指定孕週進行。孕婦應如實告知醫生個人病史、家族遺傳病及過往感染紀錄,協助醫生作出全面評估。如有特殊需求或疑問,應主動諮詢醫護人員,確保檢查結果準確及解讀正確。孕婦在進行產前檢查時,亦應注意婦科檢查項目,如柏氏抹片檢查,有助及早發現子宮頸異常,預防癌變。
其他注意事項
孕婦應提前安排子宮頸抹片檢查預約,確保檢查時間合適,避免延誤診斷與治療。由於檢查能有效篩查早期子宮頸細胞異變,及早發現可疑病變或感染,有助醫生及時作出跟進,減低發展成嚴重疾病的風險。部分孕婦可能因懷孕期間身體變化而忽略婦科檢查,事實上,醫護人員會根據孕婦的個人情況和孕期進度,建議最合適的檢查時機。若有不適、異常分泌或家族病史,更應主動向醫生查詢,按建議定期接受檢查。透過主動預約及配合產前檢查,孕婦可全面掌握自身健康狀況,為胎兒及自身健康提供多一重保障。
檢查結果解讀與後續安排
完成產前血液檢查後,醫生會根據檢驗結果評估孕婦及胎兒健康狀況。如發現異常,會安排進一步檢查或治療,例如補充鐵劑以改善貧血、接種疫苗或接受抗病毒治療。若發現遺傳或染色體異常風險,醫生會建議進行進一步診斷性檢查,如羊膜穿刺或絨毛膜取樣。孕婦應配合醫護團隊,定期覆診,根據醫生建議調整生活習慣及飲食,為孕期及分娩做好準備。